阅读历史 |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第352章(1 / 2)

加入书签

听闻陛下的话,工部尚书直摇头:“这天下,哪里有这样的百姓?”

其余百官也都纷纷表示赞同。

在他们看来,百姓是被官员们带着、推着往前走的。

陈庚年闻言摇摇头,没应声。

当时江县被破坏后,他跟县区里的人说,要走出去,一起建设乱世。

其实就是在提前做打算,新政策推进困难,百姓难以第一时间进入状态,这些事情如果让官员们去调度,首先是效率低,其次也很难短时间内有奇效。

要有一批地位相当、互相能共情的‘革命战友’带领大家一起努力,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啊。

基建,基础建设。

就是要基层劳动人民来搞建设,把‘劲头’释放出来,齐齐撸起袖子加油干,味儿才是对的!

没有谁比江县人更适格干这件事了。

可惜,北方下雪,路况不好,县区里的人暂时过不来。

“你们先把计划往前推,实在不行就耐心些,稍微牺牲进度,给工人们先培训明白。”

陈庚年说道:“炼出来的钢,以制作热武器为主。朕这几天,派遣骑兵走一趟凉州,把这个事情解决了。”

去凉州?

那跟解决当前困境有什么关联啊。

百官在心里嘀咕,可也不敢明说,最后唉声叹气的走了。

孙川一家也在哀叹呢。

厂子效率低,产出量不行,就有可能影响明年的征兵。

一家人坐在饭桌上,各个愁眉不展,连话少的儿媳都罕见参与进来,小声道:“或许可以少吃一点,厂子里的伙食太好了,我做饭的时候,都害怕把厂子吃穷了。”

孙川和吴清闻言愣住,随后都笑了。

可见,钢厂的福利是真好啊,好到工人会担心厂子被吃穷。

但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大家对这个新的钢厂,新的国家,新的陛下,有多么喜爱。

“陛下一定会想办法解决的!”

最后,仍旧想不出解决办法的孙川笃定道:“他那么厉害,又体恤百姓,肯定能带领大家造出很多钢,给士兵们配装备,打胜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感谢陛下’成为了百姓们的口头禅。

虽然没人见过他,但大家都说,他是个好皇帝嘞。

就连从来不关注这些的吴清,都难得认同:“这么好的陛下,肯定□□。”

家里的盐罐,又装进了盐,米缸里有米。男人月钱八百文,儿媳月钱五百文。

左邻右舍、街道弄堂里,老人开始带着孩子遛弯,年轻男女出去上工。

金州的粮食车队,要赶往洛州赈灾。

铺子纷纷开门营业。

天儿冷了,吴清一咬牙,给家里人都添了件御寒的衣裳。

连屋子里的油灯,都舍得多加一些油,比往日更亮堂。

虽然屋子窄小、破旧,也没几样家具,可最近他们睡觉的时候,都踏实很多。

这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变化,从最细微处,从这家、到那家,一点点记录着整座金州城的变化。

日子在变好,变轻松。

而这些,都是行宫里的陛下给大家带来的啊!

-

百官在发愁工作进度。

就连钢厂里的师傅、普通员工也在忍不住担忧。

陈庚年准备派遣骑兵,去凉州‘求援’。

而也就是朝堂议会散了后的这一天,大概十几辆马车,冒着风雪严寒,一路从西北凉州跨越上千里路,来到了金州城外。

北方最近在下雪,但南方没下。

从凉州出发以后,约莫走了数百里,雪就没了,但天气冷的很。

好在他们都穿着棉衣,板车上有棉被御寒,就连赶路的战马,也很有劲儿——蛮子骑兵留下来的战马,能不有劲儿嘛!

“是不是快到了?”

“哎呀,我看的也不是太懂,头一次出这么远的门,路上也没遇见个人能问问。”

“豁!阿花,快看,你快看呐!”

“我的个老天爷。”

这群板车队伍上坐的,是江县李家村的人。

他们村够幸运,在抽签派遣的时候,抽到了金州——县太爷就在金州啊!

听说金州大的很,人也多,县太爷在金州登基,人生地不熟的,也没个帮衬,指不定得多忙呢。

所以,趁着西北雪下的小了以后,张阿花跟李福一合计,带着李家村的人就赶来了。

他们是真胆子大,一群没出过远门的人,拿着地图,都敢走上千里路去金州。

“管它一千里还是两千里,有县太爷在的地方,怎么能算远呢!而且县太爷当了皇帝,咱江县人就得去帮衬他。在一个陌生新地方从头开始,多难啊!”

用张阿花的话说就是:“以前县太爷带着咱江县最开始搞发展的时候,还有不少百姓误会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