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小县令被迫登基(基建) 第222章(1 / 2)

加入书签

等我去买多多的战马,多多的铁矿,县太爷要什么,我富春都给你弄回来!

等我回来,就给您绣龙袍!

富春神情坚定的走了。

看着老先生离开的背影,陈庚年有些羞愧,明明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却还得因此四处奔波,实在是有些对不住富老先生啊。

可换个思路想一想,保住江县,才算是不辜负老先生,以及这帮衙门的属下,还有两万多江县百姓呐!

陈庚年打起精神,开始给娄献、娄姝兄妹二人写信。

不管是合资办厂赚钱,还是招兵招人,他都得需要凉州那边的帮忙。

-

当天会议结束后不久。

吴恒带着三十位民兵,拉了整整三十车的物资,跟着富先生一起离开江县。

到了第二天,衙门张榜处,贴出了整整八张告示。

而第一张告示的内容标题,是‘县太爷告知全江县民众书’。

上面的内容并不长,也不难理解,但这封书信,在全江县都引发了轩然大波。

县太爷说,去年冬天‘钦差’事件尚未完全过去,疑似有威胁到县区存亡的战事即将发生。以及,外面越来越乱,江县越来越富裕,为了自保,呼吁符合条件的男丁从军,和县衙一起,保护江县。

这事儿换在别的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引发恐慌或者谩骂。

因为从军,在这年代是个非常可怕的事情,意味着战乱,意味着流血或者死亡。

江县人起初也在慌乱,因为事情来的太突然了。

大家走家串户互相打听消息,可聊着聊着,突然就不怕了。

“听说了吗?县太爷写的那封信!”

“要打仗了吗?”

“看那样子不是,是去年那些狗钦差的事情,可能败露了。”

“哎呦,从那个事儿没头没尾结束以后,我就心里犯嘀咕。现在终于来了,我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害怕?”

“我也是,就刚开始慌了一会儿,后来就不怕了!去年那事儿,县太爷做的没错,他就是在保护江县,保护大家。现在他说要保护江县,我肯定信他!”

“我家男人年纪刚好合适,让他去吧。”

“你舍得?”

“咋能真舍得啊!可转念又一想,咱江县人也就这几年,过上了安心舒坦日子。现在这好日子不容易,现在不站出来出一份力,将来……”

“那我也去参军!”

“家里农活累点就累点吧,能挪个人出去,都尽力去军营报道。”

“我相信县太爷,要不是真到危险的关头,他不会让大家犯难的。县衙已经表明了态度,要保护江县,可最应该站在前面保护江县,保护咱们过好日子的,是咱江县人自己嘞!”

“县衙的兵工厂也在招人,我是个女人,上不了战场,那就去兵工厂试试有没有能帮上忙的活儿。”

“我懂点医术,不如试试去医院,看以后能不能用得上。”

“我家小子八岁了,送去县衙学堂吧,学点字儿,学好了也能教大家。”

百姓们并不傻。

大家都是普通人,深知这好日子有多么不容易,当受到威胁、遇见威胁的时候,哪怕心里害怕,也会咬牙站出来。

一时间,整个县区空前团结,大家都参与进来。

男人们来应征入伍,女人们扛起城建的活儿,连很多小孩儿,都在家长的教导下,嚷嚷着要学习知识,教给县区里的其余人,然后长大了保护江县。

陈申、裴仲、胡志峰这群生意做起来的厂长们,甚至自发联合起来,给县衙捐了一笔钱。

还有百姓每天都来县衙询问:招兵招够了吗?那么多兵,衙门能养得起吗?实在粮食不够吃,家里能分一些过来。还有种的菜,养的鸡,反正都是自家弄得,也花不了几个钱,衙门要是没钱了,就跟大家伙儿说,咱江县人现在不缺粮食啦,凑一凑也够吃的。

军营外面,堆放着很多百姓送来的粮食。

知道衙门接下来还得造兵器,大家咬咬牙,把一些破旧的铁器也都送来,说是要给咱江县的士兵们烧个好点的长刀。

两千新兵组建起来,肯定得有地方住,还得吃喝啊。

大江村那边熄灭的砖瓦窑重新开窑,一车又一车的砖瓦往这边送,说是要给士兵们盖营房用。

县前村的麻布也往这边送。

甚至连去年才来江县的那批流民,都有很多人主动征召入伍。

剩余的,则是来军营这边帮忙开荒,多种点菜,士兵们将来才有得吃啊!

江县一共只有两万五千余人口。

却在短短月余时间内,招募到了一千二百的民兵,基本上符合征兵条件的,都来报道了!

这简直更像是一场奇迹。

而这,还不是真正的战时,只是因为县太爷给全江县发了一封号召信而已。

这堪称恐怖的号召力,和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