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二十三章鄂中风云四(4 / 5)

加入书签

战区战斗力最强的几个军除了一个第10军之外其余的目前都不在战区。至于其他部队,阿南惟几自信依靠39师团的战斗力,只要面对的对手不是28集团军、74军这种支那王牌中的王牌军,即便是有什么异常,也不会给39师团带来多大的威胁。毕竟日军的战斗力在那摆着那,而且不是随便那支中队都有2集团军和74军那样的恐怖的战斗力的。所以经过仔细考虑。阿南惟几还是下定决心39师团继续向西南方向的铜鼓一线攻击前进,同时命令40师团尽快摆脱中队的缠斗,翻越九宫山策应39师团的攻击行动。对于在高安一线迟迟没有进展的34师团,还不知道74军已经抵达赣南的阿南惟几给34师团下了一道死命令,命令34师团在1月10日之前务必拿下高安、上高并前出至万载一线,威胁赣西北中队的侧后方。阿南惟几这边紧张的调整部署,已经带领战区指挥部秘密抵达长寿街的战区长官也同样在调整着部署。战区长官秘密将滇军一个精锐军抽调至山口,渣津一线,配合在原先就部署在这里的三十集团军和十九集团军以及湘鄂赣挺进军的三个纵队依靠有利地势给正在高歌猛进的39师团布置了一个大型地包围圈。同时在13师团被抽调走之后。湘鄂边压力大减。守军目前正和第4师团表面打的热闹实际上双方却是在维持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态势的有利条件。将原部署在湘鄂边的土木系精锐。目前已经全部更换为法式装备的99军秘密加强至九宫山一线。配合27集团军的两个军加强对40师团的攻击。湘鄂边只保留了一个第4军与第4师团继续打着热战之下的冷战。而在高安一线,除了原来担负一线阻击34师团的第10军和留做杀手锏地74军之外这两个中央军的精锐之外,还将刚刚由六战区调过来的中央军另外一个全部苏式装备的精锐部队第8军部署于棠铺、新昌一线隐蔽待机。以战区直辖的26军、37军、73军、79军4个军及新25师、湘鄂赣挺进军之第1、2、3三个纵队为预备队。在江南战场之上双方都在忙着调兵遣将调整部署,而在江北的鄂中战场之上,双方也同样打地天昏地暗。13师团虽然被阿南惟几以最快速度运过长江,但是等出了武汉以后速度便因为糟糕之极的交通不得不慢了下来。从竹原支队覆灭的地方东山一线开始到孝感的铁路线被扒了一个一干二净,甚至连基本的路基都没有留下。而公路不仅被破坏的相当彻底不说,还被埋上的大量的地雷。虽然与28集团军没有少打交道,对28集团军对地雷这种制造简单效费比比较高的武器无比热爱的习惯早已经有一定了解地13师团。在武汉停留补充弹葯的时候,将武汉的可以用来扫雷地工兵一扫而光的全部携带了出来。但是却仍然被已经将地雷战玩的已经出神入画的28集团军埋设真真假假的大量地雷阵弄的几乎是寸步难行。从武汉携来地工兵仅仅两天不到的时间就有一半被炸的失去了战斗力。最后手头已经没有多少工兵,被阿南惟几一天数封电报催问进度逼的实在没有办法的内山英太郎中将只能暂停扫雷,使出了一招极为狠毒的办法,用中国人去趟中队埋设的地雷,给13师团开路。虽然这样进度略微慢一些。但是总算可以降低战斗部队的消耗,最关键的是可以节省宝贵地工兵。为了抓到足够多地趟地雷的中国老百姓,内山中将派出了大量地小股部队将自己行军路线两侧五公里范围内所有的中国村庄全部扫荡了一番,结果却很让他失望,派出去抓人的小部队在中队小股部队的伏击之下伤亡惨重不说,抓到的中国老百姓竟然不足一百人,而且多是一些老的走路都颤巍巍的六七十岁的老头或是老太太。在岳阳和孝感连续吃了两次日军不拿中国人当人的亏的高海宽在决定在公路上布雷的时候就预防他这一手了,在派出部队广泛布设地雷的同时,强行将日军可能的行军路线两侧村庄之中的百姓全部迁移往鄂东北的山区或是向西迁入六战区辖区。除了一些宁死也不愿意离开故土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之外,整个内山英太郎中将的行军路线两侧十公里之内他是别想找到一个年龄稍微轻一点的人。在希望去的如此之快的情况之下。内山英太郎不甘心的又将视线转向了伪军。在阿南惟几的全力配合之下,武汉周围的全部伪军在最快的速度被快递到了内山英太郎的面前。这些伪军一到就被内山英太郎全部缴械之后,赶到了整个行军队列的最前边。反正这些狗的死活他和阿南惟几是不会心疼的。这些伪军在知道了事情真相之后。尽管这些人对日本平时不能他们当看已经习已为常,但是对这种公开的将他们当成肉盾的做法还是表示了异常愤怒。不过手中武器一到孝感前线就被日军收缴干净的这些伪军愤怒归愤怒,面对日军的刺刀也只能老老实实的替日本人去趟地雷。随行的一个伪军师长看着自己苦心积攒下的老本就这样被日军消耗在自己同胞的地雷阵之中,在心中肠子都快悔清了。早知如此当初就不该贪图日本人给的荣华富贵来给这些小鬼子当狗,自己如今落得个遗臭万年的骂名不说,还累的弟兄们落得个如此下场。13师团在一路上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地雷阵面前和高海宽派出的小股部队不停的騒扰面前进展缓慢给北面的刘家辉围歼花谷支队争取了大量的时间。知道自己大部队派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