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六七章 功亏一篑(3 / 4)

加入书签

郭冲算了一笔账。以收缴银两的方式代替劳役,朝廷可以得到数目庞大至千万的银两。这些银两不但可以雇佣闲散游民去服劳役,更可以在危机关头作为一笔周转的资金,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表面上看,这是以银两换劳役,其实本质上,这是将百姓的劳力以银两实物的形式储存在国库之中,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随时可用于各种应急事务之上。这才是真正的价值所在。

&esp;&esp;简单而言,以前驱使百姓服劳役,自然是因为国家建设的需要。但劳役仅仅是劳役,只能用在筑城挖河开山造路运输物资跑腿做饭这些事情上。有些事却非劳役所能为之。比如,打仗缺粮,百姓的劳役可以帮你运粮,却不能凭空变出粮食来。倘若无粮可用,也就无粮可运。再多的人力也是一钱不值。而这《雇役法》的妙处便在于,可将人力换算成银两实物,可以用在任何地方,这可比劳役要好用一万倍了。

&esp;&esp;而“宽剩钱”“助役钱”不过是另外的名目而已,其目的还是为了充盈国库。严正肃特别的解释了为何必须要征收官员们的助役钱的原因,并且以田亩多少的方式进行钱银的摊派。

&esp;&esp;首先是形势所迫。现在大周的情形,田亩兼并之严重,豪门富户富的流油,贫富已经极端的分化,是时候逼着他们吐出一部分油水出来了。这可以逼着他们吐出一部分田亩来,保证基本的耕种田亩的红线。保证农户的数量。这才是稳定的基础。

&esp;&esp;其次是从道理上而言。严正肃说的更直白。他说当今士大夫阶层现在比朝廷肥的多了。朝廷现在捉襟见肘,这帮人享受着大周给予的特权,却不为皇上分忧,这是不成的。助役钱便是要他们拿出部分钱银来反哺朝廷表达忠心的手段。倘若说皇族和士大夫共天下的话,那种共生的关系应该是共荣共损才是。现在朝廷没钱,便是皇上没钱,你们这些士大夫阶层却肥的流油,却不肯出血,这是他们的不是。是他们违背了共荣共损的原则,而非是皇上。所以皇上大可不必担心这些人叫嚣,道理在皇上手里,而不是他们。如果这么点小钱都不愿出,便是不忠之臣,这种人皇上又何必去维护呢?

&esp;&esp;正所谓人嘴两张皮,道理在不同人的口中以不同的角度说出来,便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严正肃和方敦孺这一番话说出来,还真的打动了郭冲。郭冲不忿的想:是啊,你们这些人享受着朝廷给的特权,个个腰包鼓鼓。现在朕没银子了,跟你们拿一点又怎么了?你们不想出,不就是想要朕完蛋么?如此不忠,我还维护你们作甚?

&esp;&esp;在严方二人带来的成绩面前,在他们的三寸不烂之舌面前,在描绘的美好蓝图面前,在想成为千古一帝天下圣君的美好愿望之前,郭冲最终点头答应了雇役法进入制定和颁布的流程。只是他提出了小小的要求,便是将助役钱缴纳的比例减了一成。以缓解必然会产生的官员们的不满。

&esp;&esp;……

&esp;&esp;龙图阁中,严正肃和方敦孺等的心焦,新法在未得到圣上圣裁许可之前,都是废纸一张。就算圣上之前点了头,但那并非正式的许可。只有今日这一关过了,《雇役法》便可真正颁布为新法了。所以,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关口。即便稳重如严方二人,也在此时此刻显得有些焦躁不安。

&esp;&esp;方敦孺将怀中抱得紧紧的木匣放在膝盖上,手指轻轻在上面的纸张上抚摸着,发出刺啦啦的轻微的摩擦声。

&esp;&esp;严正肃看着方敦孺笑道:“敦孺兄是不是有些担心?”

&esp;&esp;方敦孺笑道:“你还别说,还真是有些心焦。《募役法》来之不易,今日可莫出什么岔子。”

&esp;&esp;严正肃笑道:“你是怕皇上反悔?”

&esp;&esp;方敦孺轻叹道:“难说啊,皇上的压力也不小啊,不知有多少人在皇上耳边吹风呢。但愿皇上能顶的住。”

&esp;&esp;严正肃点头道:“是啊,皇上替我们顶着压力呢,待会释疑条款的时候一定要说的详细些,让皇上听的明白些,也更让皇上放心。”

&esp;&esp;方敦孺微微点头,忽道:“你这么一说,倒是提醒了我。趁着皇上还没来,我们再检查一遍条例,以免粗心出错。皇上御览时可出不得半点差错。”

&esp;&esp;严正肃呵呵笑道:“敦孺兄这是真的紧张了,其实并无必要。不过,你既说了,我们便再检视一遍也没坏处。”

&esp;&esp;当下两人说查便查,将两支木匣子摆在凳子上,从中取出纸张来按照页码一页一页的检视内容。纸张刷拉拉的在两人手中作响,屋子里一片安静。突然间,方敦孺发出了一声惊讶的轻呼声。

&esp;&esp;“这……这是怎么回事?”

&esp;&esp;严正肃皱眉问道:“怎么了?”

&esp;&esp;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